本場南部分場於6月4日至6月6日辦理為期3天的農民學院「有機茶製茶技術進階選修班」,課程特聘坪林茶區、鹿谷茶區、梅山茶區的製茶先進指導學員製茶要領與應變調適,以有機茶菁為製茶原料,並同步比較慣行茶菁的製程 (由仁愛茶區蔡明志老師指導),藉由分組討論及實務操作,讓參訓的18位學員理解茶葉製作原理,一窺製茶先進深耕數十載的經驗傳承,收穫滿滿!
課程第一天首先由茶改場南部分場林儒宏分場長介紹有機茶部分發酵茶製造技術論述及研習流程分組講解,茶改場蘇宗振場長也親臨現場勉勵學員,除了講授茶分類分級TAGs評鑑介紹之外,也加入製茶行列,與製茶先進們一同進行製茶工序。
本次選用南投縣名間茶區通過有機驗證之臺茶13號(翠玉)茶菁,由坪林茶區陳英傑及陳天佑顧問老師、梅山茶區王宏誠顧問老師及凍頂茶區劉揮評顧問老師,帶領並指導學員運用有機茶菁製造3種不同發酵程度的部分發酵茶,這次課程期間有鋒面報到,茶菁採收遇上雨水,提高製茶困難度,但也剛好可做為教材讓顧問老師們示範並解說日光萎凋、室內萎凋與攪拌過程需注意的細節,學員透過實務操作與理論相結合,注意製茶細節與動作眉角,學員分組進行炒菁與揉捻初乾,製茶程序沒有中斷,持續到隔天清晨5點才算告個段落,雖然製茶過程辛苦,但成果豐碩!
課程第二天一早,由張嘉麟顧問老師、蘇庭瑤顧問老師進行球形烏龍茶整形技巧,林分場長與學員討論半成品及品評,讓學員們感受坪林茶區、鹿谷茶區、梅山茶區的茶葉製程中,每一階段所呈現的茶菁風味變化,再藉由分組討論記錄報告與顧問老師們的互動,提升學員們的製茶調適應變相關能力。晚間由林儒宏分場長介紹茶葉烘焙要領,讓學員們設計烘焙梯度與分享品評。
最後一天課程總結學習成果,依有機、慣行茶樣填TAGs評鑑表報告及學員自備茶樣品評討論,透過綜合討論與心得分享,學員表示不僅收穫製茶技術,也建立彼此交流平台,唯有真正理解茶葉製作原理,才有助於在不同季節、天氣環境及茶菁條件之製茶的應變能力;唯有對製茶工序及環境的掌握,才是成就茶風味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