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改場「速萃」技術70秒有好茶 甘甜滋味加倍、不苦澀 原料成本比進口茶低15%以上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開發調飲茶「速萃」技術,在製茶流程中導入「濕裁切加工」新製程,讓茶葉甘甜不苦澀,原料成本可比進口茶葉低15%以上,適合手搖飲業應用。(圖片提供/茶改場)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開發調飲茶「速萃」技術,在製茶流程中導入「濕裁切加工」新製程,讓茶葉甘甜不苦澀,原料成本可比進口茶葉低15%以上,適合手搖飲業應用。(圖片提供/茶改場)

  臺灣手搖飲風靡國內外,製作手搖飲的商用茶原料為了縮短萃取時間,都會將茶葉粉碎為碎形茶,再以熱水沖泡萃取,但萃取時間短、滋味太淡;時間稍長,苦澀味卻會快速加重。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開發調飲茶「速萃」技術,在製茶流程中導入「濕裁切加工」新製程,讓製成茶葉好喝的成分可充分釋放,茶胺酸、兒茶素成分是傳統原料2至3倍,甘甜不苦澀,且搭配萃茶機自動萃取,只要70秒就有一杯好茶。

  考量原料成本,國內手搖飲9成以上使用進口茶葉,但「速萃」技術針對臺灣茶葉研發,濕裁切加工新製程可以機器採收茶葉製作,省略不必要的步驟,並避免傳統乾裁切可能有的10%至15%耗損,製成茶葉原料成本可比進口茶葉低15%以上,有效提昇國產茶競爭力。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用傳統製程茶葉做手搖飲商用茶不划算,速萃技術大幅降低原料成本,可讓業者更願意用臺灣茶原料。

一般商用茶萃取時間短、滋味太淡;時間稍長,苦澀味卻會快速加重。(攝影/游昇俯)
一般商用茶萃取時間短、滋味太淡;時間稍長,苦澀味卻會快速加重。(攝影/游昇俯)

  茶改場加工技術科科長蔡憲宗表示,傳統商用茶會將製作完成、乾燥的茶葉粉碎為碎形茶,但茶葉粉碎後滋味會產生變化,沖泡出的茶湯混濁,滋味釋放又慢,沖泡時間短時味道淡,但若拉長沖泡時間,萃取後段茶鹼、單寧酸等成分會快速釋出,造成茶湯苦澀;茶改場「速萃」技術是在製茶過程中導入濕裁切加工技術,讓製成茶葉有效提高萃取率、避免雜異味,且茶湯明亮穩定,好喝成分可充分釋放。

  茶改場並與科祿柏科技公司合作,以新製程的新形態茶葉原料搭配萃茶設備,以短時間、高溫、高壓方式萃取,針對不同茶類找到最佳萃取參數,可應用於綠茶、烏龍茶及紅茶等茶類製作,只要70秒就可萃出一杯好茶,適合手搖飲業應用。

  科祿柏科技總經理楊彥彬指出,臺灣泡沫紅茶文化流行到國外已久,國外人工貴,因此茶飲業都已機械化,國內業者海外開店都要帶臺灣設備出去,過去用機器萃茶,溫度、時間都可以設定,但就是欠缺適合的原料,時間稍長「一下就單寧過高」,現在有了茶改場新製程的新原料,「一定可以讓臺灣茶葉跳進國際市場」。

科祿柏科技公司總經理楊彥彬興奮地說,有了茶改場新製程的新原料,「一定可以讓臺灣茶葉跳進國際市場」。茶改場場長蘇宗振(左)、楊彥彬(右)合影。(攝影/游昇俯)
科祿柏科技公司總經理楊彥彬興奮地說,有了茶改場新製程的新原料,「一定可以讓臺灣茶葉跳進國際市場」。茶改場場長蘇宗振(左)、楊彥彬(右)合影。(攝影/游昇俯)

  茶湯中鮮爽、甘甜的滋味主要來自於茶胺酸及還原糖等成分,將傳統原料與「速萃」原料分別用萃茶機萃取,速萃茶湯萃得的茶胺酸成分大約是傳統原料2倍,兒茶素及還原糖大約是傳統原料的3倍,好喝成分釋放更多、滋味更鮮爽、甘甜。

  蘇宗振表示,速萃技術要做「商用茶中的精品」,讓茶飲不加糖、奶精就很好喝,回歸健康本質,新製程可生產好原料,茶改場還可針對不同萃茶機機型為業者量身訂做萃取參數,協助產業將茶葉及機臺整廠輸出、行銷國際。

  至於是否擔心國內研發農業技術遭竊取,蘇宗振說,機器設備可能無法避免被拆解,但速萃的核心技術在茶葉製程,此技術可應用於綠茶、烏龍茶及紅茶製作,茶改場將持續開發東方美人、紅烏龍等不同茶類應用,搭配茶改場的HPP高壓滅菌技術,未來也有望推動罐裝茶飲應用。


文章轉載自:農傳媒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