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場三年後,三合院迎來香莢蘭第一次開花,因花朵壽命僅約半日,又無法自行授粉,想增加結莢量就只能靠人工。於是一家人與時間賽跑,在花朵閉合前擔任「大蜜蜂」,用鑷子挑起香莢蘭的花粉塊,幫一朵朵香莢蘭作媒。
辛苦為香莢蘭第一次授粉後,落莢率居高於 80%,原因是「心不夠狠」。曾鈺誠解釋,香莢蘭若全部結莢,藤蔓難負荷果莢重量與養分需求,落莢率會增加,甚至整株衰弱。專家曾提醒農民妥善分配授粉花量,「但盼了三年看到花,狠不下心」,三合院迎來人力與果莢皆損的慘痛教訓。
於是曾鈺誠一家訓練出「鷹眼」,把心力精準用在最能結莢的花上,像果莢遇高溫易掉落,他們通常放棄棚架頂端的花;若已長出數個果莢,鄰近新花也不授粉。他還每日並記錄每區塊授粉數,檢視結莢情況,把多餘花苞、花朵摘去,降低養分耗損,「不能心軟」。
另外三合院也發現,落莢原因來自管理細節並未到位。如蔬菜網室較低、不通風也無法避雨,香莢蘭可能因太悶熱、通風不良等而落莢。後來他們強化風扇、遮陰網等設備,減少果莢折損,也埋下「建置溫室穩生產」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