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宜蘭大學副校長謝昌衛,也是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長期投注在臺灣農業生技領域的學術研究及技術提升,不但擁有各國專利超過80種以上,產學合作的23件專利技轉,產值更高達百億以上,他以自身的研發成果,說明如何驅動農業生技,並且以高科技提升農產商機,示範臺灣農業生技在保養、保健領域的無限可能。
關於農業生技專注在人體保養、保健方面的定義,謝昌衛強調,「就是『希望透過動植物的萃取和加工,透過生技的技術,讓人有更好的身心靈狀態。』做農產業要謀財,不是想要害命,希望可以獲利,獲利端就是透過生物科技的技術,把農產品創造更好的價值,就是農業生技。回到人的需求,早期農業生技的需求是想要吃得飽,吃得好吃,讓動植物生長得更好,現在希望有更多額外的成分,很多農產品作為化妝品原料,我們希望化妝品的有效成分能夠更多,透過加工手段達到目的。」
謝昌衛說明:「農產品有效成分的萃取,是一種手段,也可以透過醱酵的技術,添加微生物等進行生物轉換出更特別的成分,還有經過酵素水解等。舉納豆做為例子,納豆兩種很重要的元素,納豆激酶和聚麩胺酸,納豆是黃豆經過微生物醱酵,就變成生技,不想吃納豆的味道,可是又想要納豆的功效,可以把酵素萃取出來,如果要吃到有效抗血栓及降血壓,可能要吃到一、兩公斤的納豆,可是現在一顆膠囊就可以滿足功效;而納豆裡抗血栓的酵素吃太多,也會變成痛風,透過技術可以把要的濃縮,不要的可以排除,也像魚油,現在廣告一錠都是八到九成濃度,就是希望有效成分提存到更高。」
謝昌衛指出,廣泛的農業生技涵蓋植物種苗、水產養殖、動物疫苗、生技食品、生物肥料與生物農藥等多個領域,農業生技可以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將國產農產品轉化為高值化保健原料;擴大農產品應用範圍,像是開發機能性保健產品,如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已研發複方保健茶包、保健飲品、即食餐包及錠劑等機能性保健產品。